Featured image of post 谈谈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

谈谈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

利益相关:印象笔记付费三年用户,为知笔记付费一年用户,OneNote 使用时长为两年的用户。另外,我所说的观点论点,都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最后,我平生最讨厌就是不当自己是人地说话,总是满口说大话的客观主义者们。

现在的选择——印象笔记

我这里提及的是,印象笔记。而不是国外的 Evernote。事实上,印象笔记和 Evernote 是同一个软件,但帐户互相独立(同一个邮箱可以同时注册印象笔记和 Evernote),在登录界面有切换入口。共同点就是,都是那头萌萌哒绿油油的大象,也确实庆幸那只是绿油油的大象而不是帽子。

众所周知,所谓的「印象笔记」就是国内版本的 Evernote,是在某个伟大的审查制度下孕育的产物。当然,以官方的口吻,印象笔记与国外的 Evernote 相比,是拥有更好的本土化属性。如果是印象笔记的早期用户,必定知道当初的功能阉割是多么难受啊,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时间可以让事物有进化的可能。虽然很多自诩有逼格的人,都不屑于使用浓浓的本土化气息的东西,哪怕是我,也是其中自诩的一员,但是并不代表要绝对地服从于国产的刻板印象之下。

所以我经过思考和衡量之后,还是选择了印象笔记,而非国外的 Evernote。最主要的考虑有五点,并且其重要程度依次递减。

  1. 印象笔记是业内第一。业内其他软件都提供导入印象笔记的功能,意味着,就算印象笔记倒闭,也可以顺利把笔记转移到别的服务中;
  2. 印象笔记的存储服务器在中国境内,访问速度比在国外的 Evernote 要理想。虽然本人具备科学上网的能力,但考虑到流量、稳定性等要素,还是选择放弃国外的 Evernote;
  3. 印象笔记的价格比 Evernote 便宜接近一半,另外,每逢双十一等还会有优惠活动的优惠价。我想,这也是本土化的优势吧;
  4. 印象笔记进步很快,Evernote 中很多被阉割的功能都补回了,虽然不具备 Evernote International 百宝箱的应用,我大体上不需要,所以可忍受;
  5. 虽然在国内需要经过某些特殊的审查,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当中应该是采取关键字屏蔽,以及监控印象笔记分享接口的内容。但是我翻查了一下自己的笔记,并不涉及那些东西。
  6. 虽然没有公开链接,有些时候不够方便。但是又有多少东西是需要通过这个途径来分享的呢。我虽然有很多私货,但是这是我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而已,别人觉得 only shit…

如果要在价格、审查、逼格等关于金钱、道德的制高点上藐视我的话,请自行确认是否拥有这样的资格和权利。

曾经叛离印象笔记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叛离了印象笔记,改为使用为知笔记。想当初,我刚刚沉浸在 Markdown 语法的快感中,无论是 Evernote 还是印象笔记,都无法给予 Markdown 的功能于我(姑且不提马克飞象)。

拥抱作为竞争对手的为知笔记

作为竞争对手,相应的,为知笔记提供了 Markdown 的功能。当时稍微试用了一下,渲染效果还是不错的,所见即所得的理念也深得我心。又恰逢为知笔记双十一的优惠活动,于是我就开始想把自己的笔记转移到为知笔记上。当时候我在印象笔记已经有四百多条的笔记和记录了。

庆幸的是,为知笔记提供这样的接口,可以基本无痛地将印象笔记中的内容转移到为知笔记上。

尴尬的是,为知笔记不提供导出到印象笔记的功能,或者说印象笔记并不具备导入为知笔记的功能。

这尴尬的问题,也为我重新回到印象笔记的痛苦经历埋下了伏笔。

为知笔记的“坑”

为知笔记改变收费策略的事件是一个转折点,起码是舆论导向的反转点。

当时候我之所以会被为知笔记引入坑里,除了关于 Markdown 的诱惑之外,还受到网上很多言论评价的干扰。那时候的官方贴吧、知乎、微博等等,基本没有说印象笔记的不是,而一直在说为知笔记有多好,诸如像 Linux 客户端的支持、无限分层的目录树、500MB 的免费流量,还有我上面所说的 Markdown 语法的支持。

实际体验呢?

  1. Linux 客户端官方已经放弃直接提供二进制安装包,转而要自己进行编译。虽然仍提供支持,但不得不质疑官方对平台的重视(本人是 Arch Linux 用户,有相关的技术经验);
  2. 无限分层的目录树,表面上是营造了一种秩序,实际上纯粹就是一种整齐的自我满足。笔记藏得越深,其实越难被看到和找到,天才的桌面一向是混乱不堪的;
  3. Markdown 语法的编辑还算可以接受,但只能在为知笔记中显示,不能导出 .md 格式的文本,这对于当时使用 Hexo 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残忍;
  4. 为知笔记的浏览器剪藏的功能和印象笔记的剪藏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插件,无论是剪藏的操作还是剪藏的效果,都不尽人意。用网上某位大神的话来说,为知笔记剪藏笔记的阅读和翻查缺少沉浸感和仪式感。
  5. 近乎摆设的搜索功能,笔记内的文字几乎不能搜索到。相反,印象笔记的搜索,就算是 Word 文档、PDF 文档还是图片中的文字也可以轻易搜索出,差距可见一斑。
  6. 至于那对于轻度用户来说根本用不完的 500MB 流量,就在为知笔记官方改变收费策略之后,彻底消失了。

为知笔记收费策略的改变

为知笔记官方声明

这意味着什么?从官方的声明和态度中,减去那些冠冕堂皇的词汇,简单总结就是:

  1. 免费用户太多,成本高。
  2. 不付费的免费用户请离开。
  3. 给你几个月思考时间。
  4. 我很仁慈了。

用官方的口吻说,排除了免费的用户之后,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优化付费用户的体验。虽然当时我已经是付费用户了,但这件事确实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仔细一想,收费用户的钱,官方已经收了;没付费的用户,基本不会再来。意味着为知笔记将不会有任何的新的用户,只剩下包括我在内的这群被圈了的用户。

这个道理就类似于「先付后吃」和「先吃后付」,前者是偏向于卖家的条款,后者是偏向于买家的条款。毋庸置疑的是,为知笔记是前者,拥有绝对的决定权。

不可避免地以坏心思去揣度为知笔记官方的小算盘:目前为知笔记已经能够让你付费了,那么即使我不更新作为,钱还是收了。虽然这是一种阴谋论的想法,但是为知笔记官方确实可以这样做,捞一笔就跑。毕竟,考虑到国情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负责任地说一句,既然作为国产的软件,就要经得起“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质疑。

我有了这样的考虑,网上的那些人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哪怕他们不像我那样,用较为合理的文笔思路来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或骂街的姿态,或理性“客观”地看待,总而言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抉择。于是,为知笔记官方的贴吧、知乎、微博等等都展开了“信仰坚守派”和“叛变白嫖派”的骂战。对于为知笔记的好名声,也不再是一边倒的“好好好”了。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看官们自然有自己的想法。

当然,主观的我还意识到了一点——抛开钱的因素来谈论情怀,就是耍流氓。

最终选择了离开

有人说,离开需要理由。

我说,上面那句话是扯淡。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哪怕是接受了,哪怕是妥协忍让,总会有极限。当人到达其极限的时候,爆发是可怕和不可预知的。如果强行说离开的理由的话,那就是我到达了爆发的阈值,哪怕这个阈值在别人看来是如此的低。

So, I give up the Wiz.

哪怕是付费了的,任性也好,不将就也罢。感觉不对劲和不舒服,也照样 Say Goodbye。

于是,我回到了我亲爱的大象的怀里,也遇上了那个尴尬的问题——导入为知笔记的数据。虽然最后还是取巧地解决了问题,但吐槽一句,业内第一还是有好处的,起码大家都主动积极地去适配支持。能力范围之内用业内最好的东西,才是真真正正对自己的负责任。

回到了印象笔记

其实我不后悔这一个叛变再叛变的过程。因为这个折腾闹事的过程让我懂得了,其实自己对于印象笔记的使用定位并不是记录写字,而是一个知识库。作为一个知识库,如何最快地录入资料、分类资料、搜索资料才是王道。使用 Markdown,也应该使用那种专注于 Markdown 的 MWeb、Ulysses 的编辑器,而不是用为知那种大而全的半吊子。

这也明确了我使用软件、应用的理念,那就是“拒绝大而全的不专业应用,拥抱小而的专业应用”。理念的支撑根据有三点:

  1. 拿牛刀固然可以杀鸡,但是顺不顺手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2. 别高估人类的专注能力和程度。以现在的应用软件设计水平,Function 和 UI 根本不可能和谐相处,从而导致相当糟糕的 UE。面对大而全的工具,人类并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只使用当中的一个小功能,乱七八糟的东西只会让人潜移默化中被扰乱心绪。(想想大而全的支付宝吧)
  3. 个人经验所得,使用小而美的应用时,心情特别好。(主观因素很重要)

最后说说 OneNote

我用一句话总结,

国外用户用的是微软的 OneNote,国内用户用的是 Oh No…(冷…) 当然也是吐槽啦,事实上 OneNote 的服务器不单单只有在国内才是坑,国外的也一样慢,只是国内的网络环境让这个坑显得更深罢了。

如果有一天同步的速度有改善了,我应该会尝试回归这个我在高中用了三年的云笔记。毕竟免费。(对!我就是那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