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与你的评论皆非稀缺品

以往,我的文章均是开放评论,甚至曾想方设法尝试使用过多说、畅言等国内评论系统,只为更稳定的评论环境。但随着这些系统的倒闭,所谓的稳定只是一厢情愿

后来,考虑到维护成本,我把评论的平台改为系统自带评论。这确实满足了长久稳定的需求,但间接性地不利于迁移。倘若我放弃当前的博客系统,所有的评论则难以转移。于是,我选择关闭评论框,但依然保留 Telegram、Twitter 等社交入口置于博客中。

可我真的是在乎那些评论吗?我所追逐的理应是更为长久的东西。

我反复地与自己对话,并联想到一个新闻——挪威公共广播公司 NRK 旗下的科技类网站 NRKbeta 推出一项功能,即对于一些报道,意图评论的读者先得回答有关该文章的三道多项选择题,才可以发表评论。简而言之,文章需「阅读理解」后方可评论。这样的设定必定会减少评论的数量,因为很多人在看新闻或文章之前都会以刻板印象的姿态去看待问题,甚至只是通过标题本身来判断文章的全部,这也是标题党能盛行的原因。当阅读理解出现偏差,最终导致无法进行评论。

但这样减少评论难道是坏事吗?

姑且不考虑 NRKbeta 的动机。因为动机本身更多会被理解为玻璃心,更有甚者,会把语境扭曲为「限制言论自由」。可这样「阅读理解」后评论的行为,首先我是欣赏的。作为一个商业媒体平台,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作出这样反流量的行为,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可难以想象的事物,要么是落后的何不食肉糜,要么是先进的不被认知的预言。

我的博客几乎没有流量,在博客的建设和文章的撰写上,既谈不上话题性与可议性,更谈不上前瞻性与艺术性,甚至以「庸俗化的拾人牙慧」便可轻而易举地概括。可我依然相信着我的文章仍旧希望能引导出话语,并为双方的对话营造出合理平等的语境,既可成为称赞的契机,也可以是批评的引子。我希望听到称赞来满足自己写作的动力需求,我也希望想听到批评来激励我修正。可如果你连通过第三方的途径联系我都嫌弃麻烦,你究竟是否真的愿意交流呢?你的言论是否真正思考后才表达的观点呢?你的时间很宝贵,但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我希望你能花时间在我的文章的阅读理解上,而非为省时间跳过文章并直接评论,这样的评论对于我而言从来不是什么稀缺品,很抱歉你评论的诚意与我写作的决心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哪怕我没流量、没关注,我也不会接受或居高临下或快餐式的评论,请原谅我做不到。

虽然我是一个在世俗眼光中不配有如此傲气的Loser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2020/08/30